Page 18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18

  10 8 6 4 2 0
西北太平洋颱風(1981-2010)氣候值 2018年西北太平洋颱風
侵臺颱風(1981-2010)氣候值
2018年侵臺颱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6
  除此之外,12 月也是異常偏暖的月份,全臺都會區平均溫度比氣候 平均值高約 2°C,為歷年同期排名第 2,其中嘉義、高雄、阿里山及玉山 等測站的月平均溫度都是歷年同期最高溫。比較 2018 年及氣候平均的 12 月大氣環流特徵後,發現 2018 年低層大氣的東北風偏弱,而中層大 氣亦有東亞主槽偏北的情形。這說明來自北方的極地大陸冷高壓強度較 弱且位置偏北,冷空氣不容易南下至副熱帶以南,導致臺灣當月的平均 溫度偏高。另一方面,2018 年溫暖的冬季也使龍眼、荔枝等果樹開花不 理想,連帶影響臺灣養蜂產業的蜂蜜產量。
侵臺颱風個數創新低-影響颱風活動的因素
  西太平洋海域有全球範圍最大的暖池(海表面溫度超過 28°C的溫暖 水域),因此也有最高的颱風生成頻率。平均每年約有 26.2 個颱風在此 處形成,約佔全球總生成數量的 30%。以 7 至 9 月最多,其中有 3.2 個 會侵襲臺灣。
  2018 年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相當活躍的一年,共有 29 個颱風形 成。8 月份的 9 個颱風更是僅次於 1963 年(10 個),為歷年同期排名第 2。 不過,中央氣象局僅對 7 月的瑪莉亞颱風與 9 月的山竹颱風發布警報, 其餘颱風都在影響臺灣前北轉或是西行影響呂宋島。
 月份
▲ 西北太平洋颱風個數統計
(資料來源: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018 年臺灣氣候概述
颱風個數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