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19
影響颱風生成位置及移動路徑的因素很多,聖嬰 - 南方振盪(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常用來描述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海 氣變化,也是判斷颱風生成位置的重要指標。聖嬰是指中、東太平洋 熱帶地區每隔 2-7 年出現海水溫度異常的現象,南方振盪(Southern Oscillation)則是熱帶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氣壓差異變化。早期,科學家們 以為兩種現象各自獨立,直到 1960 年代才發現聖嬰現象與大氣中的南方 振盪在時間變化上有高度的相似性,就以聖嬰 - 南方振盪現象來稱之,也 是大家所熟知的聖嬰現象。
科學家們利用海洋聖嬰指數(Oceanic Niño Index,ONI)來定義 聖嬰及反聖嬰事件。當聖嬰發生時,中、東太平洋熱帶地區海水會異常增 溫,導致對流活躍區往東移至中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也會離臺灣較遠。 如此一來,颱風有較長的時間可以吸收水氣與熱量。因此,侵襲臺灣時 的強度也會比較強;反聖嬰發生時則相反。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ONI 即時監測資料,2017/18 年冬季為弱反 聖嬰年,最大海溫距平發生在 12 月(-1.04°C)。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 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1965 至 2017 年的最佳 路徑資料統計結果顯示,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活動在反聖嬰隔年的夏季與 氣候平均非常接近。不過,總生成個數、強度為輕度與中度的個數會稍 微增加,而侵襲臺灣的颱風則是略少於平均值。2018 年的颱風活動也有 類似的發展趨勢。
海洋聖嬰指數
由赤道中太平洋(Niño 3.4 區域,5° N-5° S,120° -170° W)海溫 距平的區域平均,再取前後各一個月進行滑動平均而得出。當 ONI 大 於 +0.5 且持續 5 個月以上,定義為聖嬰事件。反之,則為反聖嬰事件。
17
2018 年臺灣氣候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