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32
30
在 500 百帕的高空天氣圖中,可以清楚發現兩場寒流發生前的大氣 環流有相當大的差異。在一月寒流事件中,中高緯度西風帶中的羅氏培波 列(Rossby wave)為正常型態,因此臺灣的低溫持續時間較短。二月寒 流則是在堪察加半島附近出現阻塞高壓,使臺灣發生長時間的低溫事件。
阻塞高壓(Blocking High)
一般而言,中緯度地區的中高對流層以西風波動環流為主,天氣系統 會隨著西風氣流向東移動。但當西風波動振幅發生改變,就容易形成 異常的環流型態,從天氣圖上看起來像是希臘字母 Ω,稱為「阻塞高 壓」。當中高緯度地區阻塞高壓建立後,會阻擋其上游系統向東移動, 使得冷空氣只能往南方移動,導致中低緯度地區的氣溫降低。除此之 外,因阻塞高壓具有穩定且持久的特性(太平洋的阻塞高壓最久曾持 續 22 天,平均為 9.8 天),會延長低溫的影響時間。
結語
本文分析 2018 年發生的兩場寒流事件,討論可能影響臺灣寒流的大 尺度氣象要素。結果顯示一月寒流期間,反聖嬰和北極振盪皆位於有利 西伯利亞高壓增強的相位,因而加強冷平流南下,導致寒流事件發生。 二月寒流發生時,除了反聖嬰及北極振盪外,堪察加半島附近的阻塞高 壓是造成東亞地區大範圍與長時間的低溫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一月寒流屬於乾冷且日夜溫差大的天氣型態,不耐低溫 和溫溼度變化大的農作物損失較大。二月寒流則是長時間的低溫及降雨, 除農作物損失外,臺灣海峽的低海溫也導致沿海養殖漁業有較大的災損。 藉由 2018 年兩場不同天氣型態的寒流事件比對分析,不僅可累積低溫對 災害衝擊影響的相關知識,對後續建立低溫監測指標也能有所幫助。
1-2 月臺灣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