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30

28
  北極振盪在寒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北極振盪是指北極與中緯度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呈現反相位振盪的關 係,一般會用「北極振盪指數」作為指標。當指數為正值時,表示北極 的氣壓較低,圍繞北極的極鋒噴流(Polar Jet)會變強並抑制北極的寒冷 氣流南下,使歐亞大陸及北美洲北部的冬季氣溫較往年為高,形成暖冬。 反之,當北極振盪為負相位時,極區的冷空氣較容易往中低緯度傳送, 導致東亞地區易出現偏冷的天氣。
  在 2018 年一月與二月寒流發生前,北極振盪指數皆位於負相位,顯 示有利寒流事件發生。而負相位最大值的發生時間會比臺灣開始降溫時 間提早約 4-8 天,這與 Song 與 Wu 在 2017 年的研究結果相當一致。因 此,北極振盪指數相當適合作為臺灣寒流監測預警系統的前肇指標。
▲ 2017-18 年冬天北極振盪指數時序圖,一月及二月寒流以黃色色階標示
阻塞高壓影響,二月寒流全臺冷凍 4 天
  雖然前述討論已說明 2018 年 1-2 月份的綜觀大氣環境條件有利東亞 地區發生低溫事件,但兩場寒流事件的天氣型態卻不盡相同。尤其二月 寒流的持續性低溫更有別於一月寒流,這也表示可能還有其他氣象要素 會影響臺灣寒流的強度和低溫延時。
1-2 月臺灣寒流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