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26

24
  事件影響歷程概述
  臺灣在 2018 年發生的寒流事件分別屬於兩種不同的天氣型態。一月 寒流(1 月 11 至 13 日)在事件發生前有明顯降雨,但在寒流期間則已 轉為乾冷型態。二月寒流(2 月 3 至 6 日)則為低溫伴隨降雨,屬於溼冷 的天氣型態。
▲ 臺北氣象站 1-2 月氣溫及降雨時序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一月寒流是臺灣自 2016 年 2 月以來的第一場寒流事件,西伯利亞高 壓從 8 日開始沿著青藏高原東麓往東南移動,臺灣在華南雲雨帶與鋒面 的影響下,各地出現低溫有雨的天氣。但鋒面通過後,臺灣轉為乾冷的天 氣型態,臺北氣象站的氣溫也在 11 日清晨達寒流強度。這一波冷氣團的 強度在 12 至 13 日達最強,臺北氣象站最低溫為 8.6°C,中南部的嘉義氣 象站 13 日清晨也觀測到平地最低溫(4.7°C)。本事件的災損多發生在 嘉義、臺南及高屏地區。主要是因為在晴朗無雲的天氣條件下,空曠地 區清晨時易有輻射冷卻效應,再加上太陽升起後的快速增溫,使得日夜 溫差變大,導致番茄、蓮霧及桶柑等作物有相當大的損失。13 日白天起, 北部逐漸回暖,結束歷時 3 天的寒流事件,但南部持續受輻射冷卻影響, 14 日清晨仍有低溫發生。
  1-2 月臺灣寒流
日累積雨量 ( 毫米 )
氣溫 (° C)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