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2019年台灣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
P. 38
36 在本次的豪雨事件中,以 17、18 及 20 日的降雨 最顯著。每日的降雨熱區、影響的天氣類型、引發 降雨的機制及降雨型態皆有明顯差異,分階段說明 如下。 第一階段:鋒面前緣之中尺度對流系統增強 移入 17 日,梅雨鋒面逐漸接近臺灣北部海面。3 時起, 鋒面前緣雲雨帶自華南地區移出,進入海峽後中 尺度對流系統(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在海面上發展並移入陸地。桃園市與新竹縣 首當其衝,垂直發展高度超過 10 公里的強對流伴 隨著閃電不斷移入,在當地造成短延時的劇烈強降 雨。不過,11 時之後,強對流雲系的發展高度明 顯下降,雨勢逐漸趨緩。 當日的降雨主要集中在中尺度對流系統影響的 6 小 10km ■5月17日6時30分衛星雲圖 (資料來源:日本向日葵衛星即時網站) 時內,臺中以北的雨勢較大,尤其是新竹縣與桃園 市沿海地區。新竹縣新豐氣象站的 1、3 及 6 小時 延時累積雨量最大值分別高達 91.5、217.5 及 341 毫米,均為全臺之冠,屬於短延時的強降雨型態。 ■ 5 月 17 日 9 時及 11 時 30 分之三維雷達回波。強對流在短時間內快速減弱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0520 豪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