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2019年台灣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
P. 15

■ 2018/19 冬季,臺北、臺中及高雄氣象站日最高及最低溫度時間序列。黑實線為平均溫度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13   南風距平的特徵。同時,應在日本上空的東亞主 槽東移至日本東方海面上,這會讓冷空氣南下 的位置較偏東,不易直接影響臺灣。這些異常的大 尺度環流特徵都是造成臺灣冬季溫度偏高的原因。 根據中央氣象局 6 個百年測站的溫度資料, 2018/19 年冬季,全臺各地的平均溫度及距平都 創新高,歷史排名第 1,其中恆春的溫度距平高達 2.85°C,偏暖幅度最明顯。每日溫度時間序列則顯 示,臺北、臺中及高雄的日最高溫及最低溫幾乎都 偏高,其餘三個百年測站亦有相同現象。此結果說 明 2018 至 2019 年的暖冬現象不僅持續時間長, 範圍更遍及全臺。 結語 近年來,隨著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 全球天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亦越趨嚴重,尤其是 農業方面。若極端天氣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發 生,收成就可能受到影響,損失動輒數十億元以 上。 本專欄以 2018 至 2019 年發生在臺灣的暖冬事件 進行氣象分析與討論。在冬天持續偏暖的環境下, 臺灣的農業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尤以荔枝最嚴重, 因低溫累積時間不足與較多的降雨日,導致花芽分 化不順而影響產量。由於荔枝是常見的蜜蜂採蜜來 源,因此荔枝不開花也使蜂蜜產量驟減,對養蜂產 ■ 東亞地區大氣環流配置。紫色箭頭表示近地面風場距 平,白色陰影區為 2018/19 冬季近地面冷空氣影響 範圍,黃及紅虛線分別代表 2018/19 冬季與平均環 流的東亞主槽位置(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 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業造成影響。而當近地面的西伯利亞冷高壓中心影 響範圍偏北、臺灣附近的北風減弱及東亞主槽較弱 且偏東時,臺灣就容易出現暖冬現象。 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的成因及機制是相當複雜的, 因此未來仍需持續蒐集與分析暖冬事件的氣象資 料,並加強累積農業災害衝擊的相關知識。期能有 效利用氣象資訊,建置農作物天然災害預警平臺, 提升監測預警能力,方能降低極端氣候與天氣對農 業的衝擊影響。  2018 至 2019 年暖冬造成農損事件分析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