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2019年台灣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
P. 12

10 2018 至 2019 年是史上最暖的冬季 自 1990 年來,暖冬現象越來越常發生,近 30 年間,就有多達 20 年的年平均溫度高於氣候值 (18.7°C),佔 67%。2018 至 2019 年冬季的平 均溫度為 21°C,溫度距平高達 2.3°C,為相當極 端的偏暖事件,更是有觀測紀錄以來,最暖的冬 天。從 2018 年 11 月起,全臺都會區的平均溫度 就持續偏高,並在冬季達到最高峰,12 月至隔年 2 月,連續 3 個月的月溫度都比氣候平均高 2°C以 上,增暖幅度皆為歷年同期的前 2 名。此外,當年 冬季甚至沒有寒流事件發生,在 1960 年後,僅曾 在 1987/88、2000/01 及 2016/17 年 發生過類似情況。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15年 20年                    63年 10年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3 2.5 2 1.5 1 0.5 0 +2°C +2.8°C +2.1°C   2018/12 2019/01 2019/02 ■ 1911 至 2019 年全臺都會區冬季平均溫度距平年際變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 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2 月全臺都會區 平均溫度距平(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繪製: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 1982 至 2019 年,臺灣冬季寒流發生日數(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暖冬對臺灣農業之衝擊 在冬季高溫的天氣型態影響下,臺灣農業也受到相 當大的衝擊,高接梨、枇杷、桃子、梅子、荔枝及 龍眼⋯⋯等作物都受到影響。農委會的災情報告顯 示,至2019年3 月8 日17 時止,1 月與2 月的 農業產物總損失為新臺幣 7 億 3,509 萬元,以雲林 縣、高雄市及臺中市最嚴重,損失金額都在新臺幣 1 億元以上。受損的農作物以荔枝受到的影響最 大,損失高達新臺幣 1 億 6,497 萬元,其後依次為 蒜頭、枇杷、茶及龍眼等。 荔枝是臺灣常見的經濟果樹,中南部地區為主要產 地,包括高雄市、臺中市、南投縣、臺南市及彰化 縣等。栽種的品種相當多樣,但以黑葉及玉荷包為  2018 至 2019 年暖冬造成農損事件分析 溫度距平 (°C) 溫度距平 (°C)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