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0臺灣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21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脊線西伸程度 面積 強度 2020 年夏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 21               標準化距平 反聖嬰 聖嬰 反聖嬰 反聖嬰 反聖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 夏季時,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面積、強度及脊線西伸程度偏離氣候平均的程度 副高異常偏強對東亞梅雨季的影響與夏季降雨三極結構 臺灣 5 月至 9 月的降雨主要受到太平洋副熱 帶高壓、季風槽與西南季風影響。隨著副熱 帶高壓及季風槽勢力的消長,臺灣梅雨季(5 月至 6 月)、長江梅雨季(6 月中旬)與西北 太平洋颱風季(7 月至 9 月)依序出現。但在 2020 年,由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自 5 月起便 持續偏強,因此滯留鋒面、西南季風及孟加 拉灣的暖濕空氣在 5 月下旬就已經移動到中 國長江流域、日本與韓國。這使得臺灣梅雨 季的降雨提早結束,中國長江流域降雨提早 開始 14。 6 月時,由於梅雨鋒面持續滯留在中國長江中 下游地區與淮河流域一帶,因此四川、重慶、 安徽和江蘇等 12 個省份皆有嚴重的洪患事件 發生,中國氣象局更曾連續發布 41 天暴雨預 警,洪水影響範圍與災害規模甚至超過 1998 年的華南大洪水,經濟損失高達新臺幣 8,820 億元 15。因此東亞地區的夏季降雨自北而南呈 「乾 - 濕 - 乾」結構,這就是典型太平洋副熱 帶高壓偏強時的降雨分布型態。相反的,在 副熱帶高壓正常或偏弱的情況下,降雨則為 「濕-乾-濕」或是乾 濕分布不明顯的 型態,這就是所 謂的東亞夏季降 雨三極結構 16。 年份              14 吳等 , 2020 15 傅等 , 2021 16 Lau., 1992; Tian and Yasunari, 1992; Weng et al., 1999; Hsu and Liu, 2003; Hsu and Lin, 2007; Ding et al., 2021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