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8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8-23 08-24
08-25 08-26
08-27 08-28
08-29 08-30
96
短延時強降雨
長延時
40
6
熱帶性低氣壓 西南氣流
▲ 屏東縣泰武雨量站(01Q250)0823 豪雨事件降雨時間序列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八七水災重現,熱帶性低氣壓也能造成重傷害
在熱帶性低氣壓影響期間,由於溫暖潮濕的水氣不斷隨著西南氣流 移入臺灣附近,使熱帶性低氣壓近中心區域的強對流可繼續維持。因此, 當熱帶性低氣壓移入陸地後,南部地區首當其衝,高雄市及屏東縣 23 日 中午過後開始出現明顯降雨。隨後,低壓中心逐漸向北移動,強降雨區也 北移影響臺南市及嘉義縣市等地。第一階段的降雨熱區位於熱帶性低氣 壓的移動路徑上,西南部各縣市許多雨量站的 48 小時累積雨量都在 800 毫米以上,嘉義縣沿海地區更曾發生連續 17 小時的強降雨,導致許多鄉 鎮陸續傳出積淹水災情。
這樣的降雨型態與 60 年前造成嚴重災情的「八七水災」相似。 1959 年 8 月 7 日,位於日本南方海面的艾倫颱風(Ellen)通過琉 球後直接轉向日本,未對臺灣造成影響。然而,東沙島附近的熱帶 性低氣壓受其影響而向北移動。此低壓 17 時從嘉義縣布袋鎮登陸 後,持續朝東北方移動,強烈的西南氣流與熱帶性低氣壓互相配合, 造成臺灣中南部地區降雨不斷。當時,48 小時最大累積降雨量發 生在雲林斗六,高達 1,240.5 毫米。大肚溪及北港溪皆因溪水高漲 導致下游地區排洪不及而遭淹沒,據內政部消防署提供的官方數據
降雨量 ( 毫米 )
0823 豪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