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11
進而減慢低壓北移的速度。因此熱帶性低氣壓登陸後,只能以平均每小時 4 公里的移動速度,一路緩慢經過高雄、臺南、嘉義、雲林及彰化,停留 在臺灣陸地的時間長達 24 小時。在降雨時序分析中,高雄市新發雨量站 第一階段的總累積雨量為 816 毫米,其中竟有高達 658 毫米是發生在熱 帶性低氣壓停留在臺灣陸地期間,這也說明此階段的劇烈降雨主要來自 於低壓系統長時間滯留在陸地的貢獻。 其實,因颱風與西南氣流交互作用而造成極端降雨的案例很多,例 如 2004 年敏督利(Mindulle)、2008 年卡玫基(Kalmaegi)與 2009 年莫拉克(Morakot)颱風等,其中莫拉克颱風更打破單一降雨事件的 最大總雨量(3,059.5 毫米)紀錄。由熱帶性低氣壓造成的致災性豪雨事 件較不常見,臺灣近百年來僅有八七水災與 0823 豪雨兩個案。極端降雨 發生原因與西南氣流及低壓停留在臺灣陸地的時間密切相關。熱帶性低 氣壓在西南氣流豐富的水氣提供下,易有短延時的強降雨發生,如果熱 帶性低氣壓又位於導引氣流不明顯的環境下,將會延長其停留在陸地的 時間,造成較嚴重的衝擊影響。
▲ 0823 豪雨事件期間,多個縣市的低窪地區傳出積淹水災情(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
9
0823 豪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