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2019年台灣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
P. 19
■101月03月0 日至3011日月至1 日1累1積月雨量1圖(日資逐料來日源累:中積央雨氣量象局圖,(繪製資:料國來家災源害:防 中央氣象局,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救科技中心) 在 30 日時,位於長江口附近的分裂高壓緩慢東移,臺灣附近盛行東北風,同時 南1海0上3的1麥超德姆大颱風豪(M雨ATM事O)件外圍水氣也傳送至臺灣附近。東北風的強度在 31 日達最強,且長江口至日本間的海面上空也有高層噴流軸,呈北北東-西南西走向。 本起降雨事件自 10 月 30 日起,直到 11 月 1 日才 帽山雨量站,31 日的累積雨量高達 513.5 毫米。 30 日時,位於長江口附近的分裂高壓緩慢東移, 臺灣附近盛行東北風,同時南海上的麥德姆颱風 (MATMO)外圍水氣也被傳送至臺灣附近。東北 風的強度在 31 日達最強,且長江口至日本間的海 面上空也有呈北北東—西南西走向的高層噴流軸。 此時的臺灣位於噴流入區右側的高層輻散區,表示 近地面為輻合及上升運動區,因此東北部地區的對 流發展旺盛,宜蘭縣及花蓮縣山區迎風面有較明顯 的雨勢。11 月 1 日起,臺灣東部地區轉為偏東風, 水氣減少,高層噴流軸亦移出,降雨逐漸趨緩。 整場事件中,最劇烈的降雨發生在 31 日下午至 11 月 1 日凌晨間,宜蘭縣南澳鄉西帽山雨量站測得 連續 12 小時以上的降雨。雖然最大時雨量僅 72.5 毫米, 但 6、12 及 24 小時延時累積雨量分別高 趨緩,持續 3 天。降雨主要分布於東北部與東部地 此東北部地區的對流發展旺盛,宜蘭縣及花蓮縣山區迎風面有較明顯的雨勢。11 月 此時的臺灣位於噴流入區右側的高層輻散區,表示近地面為輻合及上升運動區,因 區,多個鄉鎮因雨量宣洩不及而出現積淹水災情。 1 日起,臺灣東部地區轉為偏東風,水氣減少,高層噴流軸亦移出,降雨逐漸趨緩。 單日累積雨量最大值出現在宜蘭縣山區迎風面的西 24 17 高層輻散 上升 輻合 ■ 10 月 30 至 11 月 1 日 8 時向日葵衛星雲圖與地面天氣圖(資料來源:日本向日葵衛星即時網站,繪製:國家災害防 救科技中心) 宜蘭的劇烈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