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2018年台灣極端天氣事件回顧與分析
P. 57
55
臺灣的龍捲風
龍捲風(Tornado)指的是從積雨雲底向下發展並接觸到地面的強 烈旋轉氣柱,呈漏斗狀,也稱為陸龍捲。是一種小(平均直徑約為 250 公尺)且生命週期短(平均生命期約 10 分鐘)的天氣現象, 常伴隨強風、冰雹等劇烈天氣。如果發生在海或湖上,稱為水龍捲 (Waterspout),但若只是懸在空中迴盪,就只能稱為漏斗雲。臺灣 每年平均有 5.7 次龍捲風報告,強度不強且持續時間短,大部分都沒 有傳出嚴重的災情。形成原因可分為界面、積雲及伴隨颱風型,以 4-6 月間最容易被目擊。發生位置遍布全臺,但臺南、高雄及屏東地區最 常發生,因此,這三個縣市就被合稱為「龍捲風巢」。
結語
雖然山竹颱風中心及暴風圈並未直接侵襲臺灣陸地,但其外圍環流仍 讓臺灣東部地區及屏東山區發生劇烈的強降雨。尤其是在山區,持續性 的地形降雨讓屏東縣西大武山 48 小時累積雨量高達 1,426 毫米,遠高於 平地測站。臺灣的複雜地形是造成降雨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因此,颱 風環流與地形之間的交互作用亦成為降雨預報中不可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也是防救災工作須多加留意的重點。 另外,較特別的是,在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期間,臺東地區出現多起 龍捲風報告,基翬、華源及尚武發現龍捲風登陸的情形。其中尚武漁港 外海的龍捲風在登陸後仍繼續移行近 1 公里,造成局部的災害損失。這 種災害類型較為少見,未來進行防災工作時需多加留意。
0915 山竹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