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19年台灣極端氣候與天氣事件
P. 32
30 在初期(10 日)時,臺灣中南部地區受到偏強的 西南風影響,南海地區的近海面風速達每秒 12 公 尺以上,同時 850 百帕的低層噴流軸亦從臺灣南部 海面通過,強西南風不斷將南海地區的水氣送入臺 灣附近。山區在地形舉升效應下,累積雨量遠高於 平地, 48 小時最大累積雨量發生在高雄市桃源區 小關山站,達 523.5 毫米。 13 日,利奇馬颱風已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進 入山東半島,但日本東南方海面的科羅莎颱風 (KROSA) 外圍環流逐漸靠近臺灣。此時,臺灣 位於大低壓帶中,雖仍以西南風為主,但強度已減 弱(每秒 8 公尺),為減弱期。過去研究指出, 當西南風較弱時,臺灣地形的阻擋會讓靠近陸地的 西南風減速,導致西南部外海出現輻合區。因此 臺南、高雄及屏東沿海地區就容易有排列成弧狀的 對流形成,雷雨胞沿著海岸線發展(Wang et al., 2005)。本階段主要的降雨區域移至中南部沿海 及平地區域,12 日 0 時至 14 日 24 時最大累積雨 量為 358 毫米(臺南市歸仁區媽廟氣象站)。 ■ 8 月 10 日 14 時可見光衛星雲圖及 850 百帕水氣通量。低層噴流將南海地區 的水氣往臺灣輸送(資料來源:日本向日葵衛星即時網站及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 心,繪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降雨